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后世的时候,当东印度公司成为了沪市股票的大盘股的时候,郑家后人依然在中华国的航运业有些活动能力,但与那庞然大物一般的东印度公司不能相提并论,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怨念。
看不清楚未来的局势,是非常正常的。
到底是交流电还是直流电代表着人类未来?
到底是电动车还是汽油车?
而对于长老会来说,未来的科技发展,乃至于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会进行什么样的文化改革,都心中有数儿。
但让他们看不清的,恰恰就是这最难的东西。
人心。
人心很容易操弄,人心无法操弄。
夏允彝的惊慌可以理解,但在未来,长老会手里有甲骨,有兵马俑,有云梦秦简,有清华简,有无数可以以科学的手段科考挖掘的现代化考古发现。
而夏允彝们,不得不经历一次次的精神洗礼和打击了。
与郑芝龙投降降表同时到达帝都的,是郑芝龙如何将田川氏以及家产子女弄去日本的小动作的第一手资料,郑芝龙呈交给帝都的降书内容以及部将的名单交到了长老会的手中,梁存厚召开了一次长老碰头会,再一次商定了最后的“福建解决方案”,便马上通报下去,宣布了福建易帜,天下太平的大事情。
同时按照谈判交接的条件,所有郑军就地接受长老军的整编,包括郑家的水军以及商船船队以及水手们,也都在泉州和漳州等地沿海港口驻泊,等候接受整编。
而郑芝龙在接到了长老会的所谓承诺之后,得知了他被封为靖海侯这个结果非常满意,其实他还真不了解长老会封爵制度,他还是在维持着长老到底是几品官的疑问,对他封爵,也就是好似历史上我大清诱捕郑芝龙的时候,哪怕很有钱,但郑芝龙的格局摆在这里,一个海盗头子,哪怕再努力,眼界和格局有问题是很正常的,但是没成想长老会居然如此大方,一下便封他了个侯爵,这让他非常满意,也觉得很有面子。
包括他的那些弟弟以及族亲,也都各有封赏,尽量使得他们企业化,哪怕最后顶不住,起码在这方面,长老会是说话算数的,没有对他们过分的刻薄,给予一点开办各类海运商业公司的机会。
至于郑军接受整编,他们也没什么话可说的,事实上大部分郑军水军已经进了长老会的俘虏营,很可能会就地遣散,这一点没什么可担心的。
但是对于郑家水师的整编,郑家却是有一点想法的,毕竟这个时代军船、海盗船和民船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包括西方的帆船,也一样是既可以运货也可以进行海上交战之用,虽然被残酷打击,但那也只是主力军,郑家麾下海运大大小小拥有各种船只两千多条,其中超出四百料以上的大福船和二号福船以及海沧船、白艚船、乌艚船、广船、快船五六百条,其余的还有小一些的近海用的四百料一下的小型海船还有一千余条。
而水师之中的水手也有近过万人,这些人平时可以操舟行商,战时随时都抄家伙上阵就是水兵,这些船只和水手具体该怎么划分,虽然乖乖交出政权和军权,但既然许诺了,也要多争取一下以后安身立命的本钱不是,便成了关键的问题。
在这件事上,其实双方之前也是有过商议的,当时长老会的提出,可以给郑家2成的东印度公司的股份,郑家以所有四百料以上的海船入股,作为他们今后行商之用,当然了,得了股份就不要在搞什么海盗和军队了,而那些郑家水卒,则按照他们的意愿决定去留,愿意留在郑家手下继续做事的人,可以留下,愿意加入长老会海军的,则可以接受整编。
郑芝龙事实上依然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一个提升自己社会阶级的机会,把自家的地位从帝都政协变成了福建本地区的政协,这样的骚操作也是极品了。
毕竟现在郑家投顺有点晚,作为惩罚,原来的长老会提出的条件便不能继续执行了,按照梁存厚的指示,新式海船,给予郑家的订单,把原来的额度上大刀一挥裁去一半,原来二百条,现在只给郑家订购一百条,而人员方面也仅仅允许郑家保留三千人,其余的全部交由帝都方面,遣散或者来进行甄选之后另行安置。
郑芝龙等人对于长老会提出的新方案颇为不满,但是现如今他们也没有继续反抗的余地,只能听命于安排。
另外梁存厚招郑芝龙以及郑家上下受封之人赴帝都,让他们接接受一下现代化生活的熏陶,以示恩典。
对此郑家上下颇为担心,有心想要不去,但是这个时候郑军上下军心已散,无论是多少年的老水手,在见到自家的船,各种多少里,就被人家击沉,都放弃了任何反抗的欲望。
在长老会的兵锋之下,郑芝龙有心想要不去帝都,直接躲到内陆去,但是唐王的失踪,让他也非常害怕,哪怕是内陆,难道就绝对安全了?但是这个时候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来拒绝,否则的话摆明了就是对抗帝都,不尊新朝,那么接下来到底会发生什么,郑家上下无法预料。
于是无奈之下,郑芝龙只得服从命令,表示会尽快赴帝都接受任命,但是在他们家族内部商议之后,郑芝龙还是学会了中国历史上无数老油条的绝技,装病吗,以之前的战事受惊为理由,留在泉州坐镇,以防郑家上下赴帝都一旦有所变故,他们总算是留下一个后手,做点布置。
田川七左卫门和日本这个点,长老会自然知之甚祥,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对于日本的渗透,甚至比其他地方来的更快。
就在郑芝龙受命前往帝都的时候,各方对郑军的接管也随即展开,一批批郑军奉命放下了武器,被暂时圈管起来,然后分批进行分流遣散,其实这些人的生活水平也就那样,混个温饱,收入的大头,还是变成了郑家的几百万金银了。为此长老会拨发出了两百万元作为遣散费用,并且在台湾和其他地方安排土地给他们,令其回乡耕作。
对于郑家水师方面,长老会采取人船分离的办法,暂时令郑家水师兵将全部登岸,离开他们的船只,这些海船,长老会当然毫无兴趣,但是改造成运输船还是可以的,一些不堪作为战船使用的船只,一部分直接拆除,其余可用的船只则卖给浙江、福建、南直隶沿海商贾,作为今后通海行商之用。
郑家看准这个机会,又通过出钱赎买的办法,从中买回了一批原属于他们的船只,当然了,武器是不能有的了,也不需要,郑家依然在中日贸易航路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随着长老会在技术上的指点,日本也可以找到自己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不过长老会也履行了当初的条件,对于原属于郑家的财产给予了保护,没有让人侵犯郑家的财产和家族成员,这一点让郑家多少放心了许多。
其实长老会内部在郑芝龙宣布投降之后,对于如何处置郑芝龙其实是有很大的争论的,许多人提出来即便是郑芝龙投降,但是此人也不足为信,即便是不杀,起码也要将其编管在某座城市里进行监视,一旦发现郑家再有反心,便立杀无赦。
当然了,大多数人认为,朝廷要讲信义,不能对郑芝龙太过分,采瘸柔手段,逐步的分化郑家集团,使之今后逐步安分下来。
所谓大国,就是说杀人全家,那就就必须把全家包括小猫小狗杀个干干净净,不然谁也瞧不起你。
对这样的争论,梁存厚听罢之后一笑置之,在他看来,郑家上下此次投降,虽然有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但本质上只是在思维和制度上,他们不契合长老会推行的社会改造计划,现在郑家上下也都基本上看到了长老会的厉害,继续与我们为敌,他们今后将会在大陆上再无立锥之地,所以完全没有必要,用什么阴谋的手段来逼迫郑家就范,难道真的举家跑路日本?
而且原来的郑军之中,并非是人人都是郑家的铁杆拥趸者,所谓十八芝,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临时性的商会公司,长老会和郑家之间,他们是可以分辨出孰强孰弱的,其中绝大部分人是受到裹挟逼迫,抑或是为了混口饭吃,才在郑军之中做事,现如今郑家请降,整个军心便彻底散了,郑家即便是还拥有一批死忠,但是数量却也有限,已经不足以成为问题了。
而且目前收集到的情报分析,郑家虽然生意做的非常大,而且家财也富可敌国,(敌大明朝的国)但是郑家主要的基业,却基本上还在泉州、漳州等地的陆上,海上也仅仅是以厦门岛和金门岛以及澎湖为他们的基地。
长老会的海军在经过了五年的积累后,实力迅速壮大,这一次郑家投顺后,虽然郑家可以合法的留用百条海船,但是其余的郑家水师战船却绝大多数交出来处理,此消彼长之下,郑家的海上力量一下便蒸发了七八成之多,郑家即便是想要再在海上无法无天,把持海上贸易通道,那么在长老会面前,很快便可以让他们郑家灰飞烟灭。
而且,郑家真正的实力,依靠着福建本地穷困的老百姓走投无路只能到海上做炮灰混饭吃的来源,已经不复存在,在福建开始宣传移民政策后,福建海外移民的传统开启。
长老会的移民政策很简单,哪怕是中国本土移民,也要彼此夹杂掺和,不能形成一家独大。
所以郑家经此一次折腾之后,便已经无法再对中国局势有什么影响力了,乖乖做个富商也不错,而且梁存厚对于郑家这个大海商,也没有想过要将他们就此彻底赶尽杀绝,中国眼下需要这样的海上贸易的先锋,只要保证他们郑家的利益,那么郑家没理由继续作乱下去,没人想做一个小人,来干这种令人齿冷的事情。
比起历史上被诱捕以后,关在笼子里运到帝都,之后被干脆利落的咔嚓掉的经验,郑芝龙在磨蹭了一个多月后,一行人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被招入到了帝都。
梁存厚在旧城区的接待厅里,也终于第一次见到了这个纵横大海十几年的海上枭雄,让他惊讶的是郑芝龙的年轻,这个中国历史上名动天下的海上枭雄,这个时候居然只有四十多岁,虽然身材不高,但是却长得是相当的英俊,甚至保养的也相当好。
郑芝龙一进入大殿,便立即带着几个弟弟和族亲跪下,还想口呼万岁,自陈投顺来迟,请梁存厚恕罪。
拒绝了这个毫无意识的马屁,哈哈一笑道:“来了就好,终归却并未酿成大错,自不会再怪罪于你等!现如今你等能毅然迷途知返,实乃福建百姓之幸,我中华之幸!来,坐吧。”
郑芝龙也没有想到梁存厚这个帝都的“新皇”会如此年轻,其实梁存厚可比郑芝龙大多了,奈何保养得当,看起来也就三四十岁而已,甚至于比他还要年轻一些,举手投足之间,无形之中散发着一种成熟,似乎对一切都淡定的很。
虽然梁存厚话中略微带出了一丝对他现在才来投顺有点不满的味道,但是总体上看得出,梁存厚却还是对他能归顺这件事是比较满意的,当然了,绘里香和郑森的作用也是不小,而现在,让他坐下后,选嘘寒问暖,问他到了北方,气候和饮食还满意吗,有没有什么需要尽管说,这就说明梁存厚并没有太多要置他们于死地的念头,这才多少让郑芝龙安心了一些。
接下来就谈到了郑芝龙的“工作”安排,其实这人虽然在历史上死的有些可笑,但在航运上,以及在日本的人脉上还是可以借用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