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大隋第三世 > 大隋第三世最新目录

第772章 何不食碘盐?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当天半夜,杨侗率军悄悄离开积石关大营,向西北方向的伏罗川城而去,伏罗川城位于昆仑山和青海南山余脉交汇处,正好卡在东至青海湖、西进柴达木盆地、南下河源良非川的要道,交通和军事地位都十分重要,属于西海郡宣德县管辖。

大军疾行一天,在一处依山傍水的山丘扎营,准备在这过夜。

杨侗正和卫凤舞闲逛之时,一队士兵护卫着十几名官员从西海宣德县风尘仆仆的赶来。为首的官员正是西海郡太守李客师,后面还有通守、郡丞、县令、县丞等等。

李客师是在清晨接到鹰信,让他秘密带着朝廷官员前来汇合。

“微臣参见圣上,皇后。”在李客师带领下,十几名西海父母官纷纷躬身行礼。

“免礼。”杨侗看了看这么稀稀拉拉几个,便问道:“怎么就你们几个?”

李客师回头看了一眼,不解道:“圣上,宣德县县尉以上的官员都在这里了,其他小吏地位太低,就没必要来见圣上了,而且微臣得到的指令是秘密前来,所以没有惊动太多人。”

“李太守误会了。朕是说,西海郡拿得出手、摆得上台面的官员就这么点?”

“呃……”李客师明白杨侗的意思了,苦笑道:“圣上,西海地广人稀,横跨两千四百多里,但它境内只有宣德、威定两个县,按照郡县等级划分,它是下郡,严格一点,连下郡都算不上。”

“横跨两千四百多里,关中五个郡加起来都不如它大,竟然连下郡都不够格?这怎么可能呢?”卫凤舞秀眸圆瞪,俏脸上满是不可思议之色。

“皇后有所不知。”李客师介绍道:“西海郡虽然大,但适宜人类生活的地方极少,西海百姓活动的范围主要是青海南山以东,以西的数十万里疆域盐湖遍布,只是那里的盐和青海湖的盐一样,既不吃,湖水也不能饮用灌溉,那些地不但长不出庄稼,甚至连牧场都当不成,根本没有什么用。当然了,那里也有一些地方可以利用,比如说西北阿尔金山脉、西南昆仑山脉、东北祁连山脉、东部青海南的山麓,山上流下来的冰雪融水就能供农作物生长,但土地贫瘠,没有开发的价值,与其浪费人力物力在那儿,还不如集中在大非川和河源良非川开发。”

“真可惜,这么大的疆场竟然一点用没有。”卫凤舞遗憾道。

“也不是没用,在特定的时候,他等同于丝绸之路。”李客师回忆了一下,又说道:“丝绸之路其实不止一条,而是很多条,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有不同路线,其中最着名的是以洛阳、大兴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这一条。但是每到南北对峙时期,北方政权就不准南方政权通过。南方政权只能从益州进入当时还属于吐谷浑控制的河源、西海,过伏罗川城,进入那个酷似大盆的盐碱地……”

“从此以后,就叫那个大盆地为柴达木盆地,记载在地方志。”默默聆听的杨侗加了一句。

“喏。”李客师应了一声,又说道:“过了柴达木盆地,就是阿尔金山和昆仑山山口,从这里又到一个大盆地,我大隋和西域诸国各占一部分。”

“那个大盆地以后叫塔里木盆地。”杨侗又打断了他,安了一个名字。

“喏。”李客师又应了一声,心中十分奇怪,不知圣上为要取这么奇形怪状的名字,但人家是皇帝,皇帝说了算。

他也没有多么说什么,又继续说道:“南北对峙时,南方政权的丝绸之路是益州—河源—西海—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山口—塔里木盆地—西域’,或是‘益州—河源—西海—西平—祁连山—敦煌’。因为它位于黄河之南,故而有‘河南道’、‘羌中道’、‘青海道’等名字,其战略价值并不亚于河西走廊。可是这片区域环境恶劣,分布着大量盐碱地,不像河西绿洲一样能够很快找到淡水补给,所以大隋统一天下以后,‘河南道’就丧失了其利用价值,开始又沉沦了下来。而前两年,我大隋收复河西走廊以后,伪唐又和吐谷浑联系,准备走‘河南道’,结果吐谷浑被打跑了,伪唐的西域梦就断了。”

李客师说到这里,嘿嘿的笑了起来,居然充满了幸灾乐祸的意味。

杨侗摇了摇头:“柴达木盆地只是作为各个民族的十字路口而存在,除了备用的丝绸之路以外,好像没有什么值得称道地方,但实际上,所有人都不知道它的真正价值。”

李客师问道:“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柴达木盆地不仅是中原大地盐矿之最,也是天下盐矿之最,而且还蕴藏多不胜数的铁矿、铜矿、锡矿、煤炭等等物资,称之为‘聚宝盆’毫不为过。一旦开发起来,可不了起。铁矿、铜矿、锡矿暂且不说,单是盐这一项就是造福大隋百姓的伟大工程。”

“圣上,西海大大小小的湖盐都泛着青色,好看倒是好看,但此盐又苦又涩,哪怕是牛羊也不舔一下,人如何吃得?”李客师皱眉道。

杨侗解释道:“西海湖盐的结晶盐其实是天下最上乘的食用盐,之所以苦涩是盐中含有很多肉眼看不到杂物,只要将这些杂物净化,西海各个盐湖遍地都是结晶盐就会成为世间最好的食盐,要是进一步提炼,甚至能变得跟雪花一样白。”

“雪花一样的可食盐?”众人心中巨震。

杨侗点头说道:“对,西海遍地都是的结晶盐,只要运用朕的技巧,仅是西海一郡,如石头、泥沙一般的盐就足够大隋万年食用。我大隋再无缺盐之忧。”

“盐是必需之物,然而盐价过高,百姓苦不堪言。真要如此,我大隋有福了。”卫凤舞对丈夫信心十足,又惊又喜的说道。

“皇后言之极是,大隋别的地方另说,但近在眼前的雍凉二州历来缺盐,所有食盐都是从江南、巴蜀等地运来,这茫茫万里路,一斤食盐到雍凉耗费的人力物力不而言而喻,使一斤食盐到了雍凉地区价格是成倍成倍的翻。”李客师分析道:“在微臣来看,盐价之所以居高不下,一来盐的产量少;二是运输之路漫长,成本巨大;三是盐商为了牟取更多不仁暴益,放肆加价,甚至很多奸商以次充好,百姓花费不少钱财买来的却些有毒的毒盐,这种盐就如慢性毒药一般,吃多了、吃久了,就会中毒身亡,这也是长寿者稀少的一个原因。”

杨侗深以为然的点头,李客师这话就到点子里去了,关键还是好的食盐产能严重不足,导致供不应求。

问了李客师一下,才知道现在的产盐方法十分原始,先用水淋原料,溶解盐分制成卤水,然后倒入大锅里加热蒸干水分,最终取得盐粒。但这种生产工艺耗费大量柴草,费工费力的结果是产能还能低。值得一提的是,煎盐之前,卤水需晾晒以提高盐分浓度。所以人们通常往卤水中投入莲子,根据莲子沉浮位置确定卤水浓度,其原理跟密度计完全相同。

但是杨侗以前去海南旅游的时候,路过一个晒盐场,发现他们制盐的方式相当简单,就是用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上海水过滤,制成高盐分的卤水,再将卤水存在池中,在阳光下蒸发结晶成盐,得到的食盐还很多。有的人干脆利用地势在海边修筑盐池,直接将海水导入其中,在阳光下自然蒸发结晶成盐,连制卤这一步都省了。

杨侗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得真是不尽人意,以前关注的多是军事,和朝廷各项重大决策,与百姓息息相关柴米油盐酱醋茶,并没深入专注、研究过。

要不是卫凤舞和李客师聊起了柴达木盆地,令他忽然产生了疑惑。

只怕无食盐之忧、不知民间食盐之苦的杨侗有朝一日听说百姓无盐可食之时,闹出“何不食碘盐”的笑语。

也在这时候,仔细一想的杨侗发现前世很多习以为常的简单技术,在大隋却是无价之宝。

没重视,不是不在意,是他太非凡了,先是皇孙、后是皇帝,从没给日常小东西难过,就说盐,他一家子吃的肯定是天下最好的,从来没缺过,他关心干嘛?杨恭仁他们这些古代人认为粗盐、劣质毒盐充斥市耻正常,自然也不会提起。

还有洗澡洗头的皂角,同样是杨侗日常使用的小东西,但对于别人而言,却是天价。

简而言之,就是他高高在上,不知民间疾苦。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