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大宋教书匠 > 大宋教书匠最新目录

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宋生产建设兵团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玉米一旦到了能煮着吃的时候,接下来的成熟就会进入加速度状态。

不知道是因为汴京的气候还是土地的缘故,马铃薯最先到了可以开挖的程度,随后就是甘薯。

至于玉米,钟粟也不着急,多长几天种子只会更加饱满。

九月过半,钟粟自己都有些等不及了。

汴京大学学田正式进入了收获的季节,几千亩的大地之上人来人往。

好在小麦之类的几样作物已经收拾完毕,不然就这些人,同时面对这么多的作物,还是很吃力的。

收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月底,天气不但已经开始转凉,甚至带出来了一丝寒意。

当山岳一般堆积的粮食出现在了赵佶的眼前时,他有些凌乱了。

大宋的粮库他当然见过,可里面无非就是小麦、大米和高粱老三样。

赵佶到底还是不明白,其他作物也就罢了,比这更多的他都不会在意。

可这些都是所谓的新品种啊,看来自己真的小看了钟粟。

宋朝的度量衡当然和后世的有很大的区别,但钟粟大概计算了一番。

玉米的产量,绝对超过了大宋小麦产量的三倍以上。

至于马铃薯和甘薯的产量,如果用来和小麦比,那就真没什么意思了。

当钟粟简略地情况告诉赵佶的时候,赵佶显然有些心不在焉。

他突然感觉,从这一刻起,自己的世界观要部分崩塌一番了。

动不动就是大宋作物的几倍,这还是人能做到的事情吗?

可钟粟居然做到了,而且按照大宋礼部的计算方法,钟粟甚至自觉地贬低了一些。

第一次,大宋朝廷的狗斗居然因为钟粟高产作物的高产出而暂时停止了。

在此之前,大概除了少数几名官员外,其余人都对他没有多少信心。

粮食计划,大宋可是想了无数的办法。

后来他们发现,想要有太大的提高,真的是难上加难。

这件事情其实难坏了赵佶,钟粟这功劳,实在是有点大了。

如果要继续封赏下去的,赵佶真的不知道,应该赏些是什么东西。

都已经是侯爵了,还能怎么样?

至于钱,钟粟缺钱吗?想都不用想。

书院想建就建,就算是朝廷,花钱也没花到那随心所欲的地步。

不管怎么样,那是钟粟的合法收入,而且收入的投入几乎是代替大宋做事情。

大宋朝廷除了感谢之外,真不知道能说些什么,又能够做些什么。

第二天的朝议之上,钟粟已经成为了大宋高级官吏关注的焦点。

“恭喜官家,我大宋有此几样农作物,从此便没了饥馑。

真是官家之幸、大宋之幸、天下之幸。”

蔡卞的话说得冠冕堂皇,没有任何毛病,但也没有任何新意。

钟粟心中暗笑,明明这都是自己的功劳,现在就连提一嘴都没有了兴趣吗?

蔡卞这家伙明明记得比他那个哥哥蔡京要好一些,怎么说起话来照样不靠谱?

到底是自己记错了,还是蔡卞本来就是这样?

“钟侯天纵奇才,能够在万物中找到此充饥之物,下臣恳请官家重重封赏。”

钟粟一家开启了腹诽模式,可没想到蔡卞顿了顿,居然又补充了一句。

总算提到自己的了,还说得非常明确。

“臣也举得,钟侯不辜负官家所托,试种出了这几种神奇之物。

此物若易于保存,还可以借机充实各地的府库。”

章惇小心地说道。

这句话的意思,所有人都明白。

蛮夷南下剽窃,从来都不把大宋军放在眼里。

边地苦寒,有些时候,因为气候等方面的原因,边军连自己的温饱很难解决,更别说雄赳赳气昂昂地去迎敌了。

连肚子都吃不饱,哪有多余的力气去抵抗敌人。

朝中的大臣绝大多数都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因为解决的难度实在太大了,不是想说就可以说的。

钟粟也明白,古代打仗时粮食的轮输转运,的确是个大问题。

章惇之前在平夏城之战中参与了策划,而且他可是有一个同宗的章楶将军。

因为这些,他对大宋的粮食储备、运输之类的情况多少了解一些。

他的这句话一出口,赵佶显然明白了好多。

他可是听钟粟说过,这几种农作物,最大的好处除了产量很高之外,还适合各种各样的土地。

比如说马铃薯,南北方都适合种植,最多无非就是口感上有些诧异。

可这些诧异在面临粮食短缺的时候,还会是问题吗?

“朕倒是想到了一点,与其转运粮草,还不如在当地生产。

朕记得钟卿说过,这几张作物中,马铃薯和甘薯旱涝均可种植,可有这说法?”

赵佶不是天生的昏君,想到这些其实也不意外。

既然到了这个位置上,很多事情就不是他愿意不愿意思考的问题了。

尤其是这种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情,天下一人的皇帝当然得有思路。

“官家记得没错,马铃薯和甘薯,肥力差一些,产量会有所减少,但减产不会太多。

如果能够在西北边地就地种植,倒是省去了不少麻烦。”

钟粟的回答是肯定的,赵佶听完眼前一亮。

他意识到,自己距离一代明君似乎又近了一步。

“这个想法不错,但边地民力不足,恐怕产出难免杯水车薪。

若真有战事发生,还得从各地调集粮食。”

曾布一开始听得有点不爽,一个个智计百出,自己显然有点被放在干岸上的意思。

这时总算想到了一个能够拿的出手的理由。

一时之间,朝堂之上热烈的气氛有所降温。

曾布提到的这一点,的确是没法绕过去的一道坎。

所有大臣都陷入了思考,想法是好,就是没有人去办,这又该怎么办?

凉拌还是干拌?

“钟卿,此事你也有什么办法吗?”

赵佶的话打破了大殿的沉默,他也知道,这种艰难之事,如果钟粟没有了办法,那恐怕就真没了。

“下臣倒是有一个想法,只是或许不太成熟。”

钟粟一说,所有人一惊。

这还让人活吗,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大宋在定边上会方便许多。

只是不知道钟粟的想法是真不成熟,还是没有可操作性?

“钟卿尽管开口,这不是在议政吗?”

赵佶觉得,钟粟说不定真有办法。

“下臣建议,在边地成立生产建设兵团。”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