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他也心里和明镜似得,他这一年耳根子无比清净,都要归功于御史大夫和太师已经给他压下去了不少弹劾他的奏章。
他虽是帝王之子,再加上年轻气盛,百官平素也都让他三分,不愿意与他起什么矛盾。
破了,他也不过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又有太师严加照看,百官对他的弹劾,也更像是家长对孩子的唠叨。
也因此,御史大夫开口的时候,整个朝堂,也就他不害怕。可是万万没想到,御史大夫,弹劾的偏偏就是他。
“你要弹劾谁?”好半响,先皇才正色问到。
不过一周前,御史大夫才刚刚弹劾了一个地方官,这才多少时间,他就又抓住谁的辫子了?
“回皇上,臣要弹劾亲王。”御史大夫深深颔首,尽量保证自己每一个字都字正腔圆。
此话一出,满座哗然。太师和他的门生立刻对御史大夫群起而攻之。
“御史大夫,你疯了吧,亲王在皇上眼皮底下长大,老夫也是看着这个孩子长大,这孩子德才兼备,为人和善,一十七八岁的孩子,有什么值得你去弹劾的?”年已花甲的老头,声情并茂,到动情处,竟然还红了眼眶。
朝堂之上,一半官员都是他的门生,本来他只要使一个眼色,他的门生一人上一句话,唾沫星子就足够御史大夫好受。
可是谁不知道,如今在御史大夫的带领下,御史台和言官早已联合,成了铁通一片。
都伴君如伴虎,作为三朝元老,她太明白皇上的脾气秉性。两个阵营在朝堂之上当场扯皮,这是先皇万万不愿意看到的……
他一个饶发言就已经足够有分量,他也不惧御史大夫和他争辩,他眼睁睁瞧大的孩子,又被先皇时常敲打,他就不相信,他能犯下什么错处。
本来十来岁的孩子,正是要面子的时候,结果却要当着百官的面子接受弹劾,这样的心疼,并不比他自己受到弹劾要好受。
最起码他宦海浮沉多年,自然有一套应付各种各样弹劾的办法,时间久了,大约也就是虱子多了不怕咬,自己有一阵子没有受到弹劾,他自己心里倒是暗叫稀奇。
可是四王爷没有,他还没有见识过那么多的风雨,人也干净,想到有人往孩子身上泼脏水,他就直委屈。
不知不觉,涕泗横流。
“太师不要护短,让他把话完。”先皇也没想到太师居然会如此上心与他,虽然有些心疼太师为了这孩子不惜如此折腾自己,但心里也还是有一股暖流涌过。
“是。”太师应了一声是,这才不情不愿的给站在里侧的四王爷让出了位置。
一下子朝堂焦点从刚刚涕泗横流的太师变成了被弹劾的亲王。
群臣都在底下议论纷纷,埋怨着御史大夫未免太不近人情,怎么亲王也和御史大夫有些私交,一十七八岁的孩子,亏他能想出用弹劾的方法,来对付这个孩子……
“亲王最近行事可有何不端?”皇上一面问着,一面也心地犯难,一面是自己疼爱的儿子,一面是朝廷的肱骨忠臣,他如何能一碗水端平?
为人父,他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心里确确实实明白这孩子有缺点,可是只要不引起什么祸端,他都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券劾。
为人君,他又真真切切明白,哪怕被弹劾的人是他的亲生儿子,他也应该冷静,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尽量给出一个公正的判决。
他也不是没有想过,一国亲王,就算真的受到怜劾,那也应该是他做了大逆不道的事情以后,再由宰相太师牵头,草拟弹劾公文以后,三部会审,再决定其生死。
可是亲王中规中矩,一个的御史大夫,就是就算是主管监察,都可以连夜草拟弹劾文书,如此草率的弹劾,次数久了,亲王就是没有查出什么问题,恐怕以后也不敢出手过问朝政了。
这样的例子在大楚国的官场,简直可以是屡见不鲜,他不止一次见过,初出茅庐的进士,刚一上任,不过是因为得罪了朝中权贵,初入官场,就被权贵陷害,哪怕最后一洗冤屈,整个人也被酷吏折腾得半死,虽是无罪释放,却也是从此决意仕途,浪费了大好的青春时光,怎么能不让人可惜可叹?
就算陷害他的权贵被拉去拉去午门问斩,可是他十年寒窗苦读,全家饶希望倒底也是付诸东流。
有这样的先例,面对这份弹劾,比起生气,他更多的还是害怕。
他害怕自己的儿子,大楚国未来的王爷,会因为这一份弹劾,畏手畏脚,官场失意……
“回皇上,臣要弹劾四王爷纸醉金迷,生活奢侈,不问朝政,整日与戏子伶官为伴,四王爷身为亲王,虽然年轻,但也应该努力为百官做出一个表率。”
御史大夫一番话头头是道,滴水不露,自然认是能言善辩的先皇对于御史大夫这番辞,无可反驳。
毕竟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前一阵子御史大夫处理的官员,有不少就是生活作风极度奢靡,才至于丢了自己的乌纱帽。
自己儿子什么样的开销用度,他还是再清楚不过得,他的那点俸禄,如果不是他借口赏赐,又怎么可能够他折腾?
如今同样的罪过,放到了自己儿子身上。前后不过隔了半个月的时间,当时他还提醒百官要生活节俭。他要顶风作案,他也只能将他重罚。
毕竟君无戏言,他不能自己自己打自己的脸……
“朕知道的了,御史大夫所罪过,你服气吗?”同往常他犯错一样,先皇没有太多言语,只是一个白眼确实无论如何都少不聊……
“回父皇,孩儿服气。孩子一定花销会勤俭节约的。”先皇如此去问,他也只能如此去答。
哪怕一脸吃瘪受气的模样,在先皇面前,他也不敢有半点逾越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