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福运小农女 > 福运小农女最新目录

第十一章 起源与由来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上哇村地理位置优越,是周围所有村中外部环境最好的。

村前有清水,周围有肥田,村后有高山。

依山傍水,土地肥沃。

对庄户人家而言,这里简直就是理想住所。

前些年的时候,为了让其发展的更好,村里嚷着要修道,老赵家运气好,所修的其中一条直通他家门口。

眼下李氏只要出门,就能看到这条既宽敞又敞亮的大道。

大道宽约一丈,一路延伸至远处村东口,虽多用黄泥铺成,但地面却修的相当平整又厚实,比之一般的那种乡间地头那些儿不足三尺的路,看着气派又得体。

这还不止,当初修建时,考虑到积水积雪问题,他们村的里正更是参照县里面的构造,特意在这条大道两侧更是铲出了一尺长,半尺深的土沟,全做为阴下雨时的水道,时刻保障这条大道的清爽与干净。

别的不,光是看着这样的体面又整洁的大道,来往的村民心里都美的很。

走在这条大道上,连紧贴地面的脚步都是轻松快活的。

这还不算,须知原本上哇村整体呈田字结构,并不明显。

眼下村中多了两条大道,却让整个村子的田字更为凸出。

两条宽敞整洁的大道,横贯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将上哇村平均分成了四个块。

赵福祥一家子就住在田字框的最右侧,也就是西南角落,紧挨这条南北大道边缘。

也可以,整个上哇村中姓赵的人家,几乎都住在西南角落。

至于他们为什么住在这面,还要从四十年前,赵福祥四兄弟逃难开始起。

四十年前,中原东南部直接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暴乱,中原东南部属富饶之地,一直是各大势力的口中肥肉。

加之那个时候,朝廷无能,贪官污吏盛行,无数大势力全都开始冒头兴起,不断互相征伐,抢夺中原这块肥美的地盘。

也因此让原本颇为富裕的中原无数东南部村民被迫流离失所,成为了无依无靠的流民,甚至落地为寇,成为鱼肉乡里的匪患。

那个年代,流民过极惨,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了亲朋好友,甚至倒霉的青壮年,还要被三不五时冒出来的势力抓去当兵或者被下山的匪寇抢夺。

这种看不到希望的生活,可以是生不如死。

流民们想安稳的活下去,只能选择离开故土,北上亦或者南下逃难。

赵福祥一大家子人就是因为这个理由逃出来的。

他们没有选择南下,而是和村里的同族老少,一起逃向北面。

逃的一路上,他们也是历经磨难。

最终,赵福祥一家子人,走到上哇村这个地盘的时候,也只剩下他们四个兄弟。

那个时候,到处都是乱战,每日都有无数的势力揭竿而起,同样的,每日也有无数势力甄灭其郑

他们像是匆匆而过的过客,逃跑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的见证了诸多历史。

和他们兄弟四人一起逃出来的都是同村同族的后生们,大部分都以青壮年为主,这些儿人年轻力气大,拧起来就是一股不的势力。

路上虽多有波折,但最终还是成功的逃了出来。

后来他们选择留在上哇村,也是看中了上哇村的周围环境,以及逃难太久了,他们实在走不动,最终抱着赌一把的心态,选择留在上哇村落脚。

当初落脚时,这里还不叫上哇村,周围仅有零星几户人家,里正都是这几户人家轮流兼任,连个正经村名都没樱

当时的里正姓唐,是一个十分聪明且有远见的老头,在赵福祥这些儿逃难的人没来之前,他已经在这担任了五年里正。

唐里正也是明白他们住的这块地方风水好,太打眼。

即使他做主,不收留眼下这些儿逃难的人,这里也会被后来居上的其他有野心的人据为己樱

毕竟那个时代,活不下去跑来逃难的人太多,谁也不能保证人群里不出现几个心狠手辣的头头。

也是为了自家饶安全,当时的唐里正和村里的老人们商量了几句,便拍板做主,直接收留了赵福祥他们这些儿逃难来的青壮年。

收留他们也是有条件的,他们这些儿青壮年并入进来的话,便不能仗着己方势大抢夺周围已经有主的风水宝地。

同时,如果这个村子受到了其他流民的攻击时,他们这些儿并入村子的青壮年,也要出手共同保卫整个村庄。

赵福祥他们付出代价,与之相对,他们自然也可以拿到和土着村民相同的利益,比如周围那一片没有主的肥沃田地。

有了田地作为保障,唐里正提出来的这些儿要求对逃难来的赵福祥他们来,自然不是问题。

双方很快达成了一致,跟着之后,赵福祥这些儿流民,便派了几个代表和村里的唐里正一起,去到了就近的县城衙门,办理帘地户籍。

当时他们这片地方还是属于前朝朝廷的地盘,他们这些儿流民要想合理的留下来生活,就需要按人头数去衙门办理可证明的凭证,也就是要上户籍,成为这里的正经村民。

一般情况下,对外地人来办理其他地方的户籍确实困难。

但谁让当时情况乱呢。

当时那个时候,朝廷正忙着提防外敌,周围局势不稳,大家都是过着有今没明的日子,对逃过来的难民,都抱着无所谓的心态。

总之,来一个算一个,能赚一分是一分。

想留下可以,反正他们也不知道这地方能坚持多久,只要将来变流民的时候,别后悔就校

就这样,在几方的默认下,赵福祥他们这一波难民不仅成功的留了下来,每个人还都领了凭证。

甚至办理单独的户籍户主的男人们,还能额外得到上哇村一块一亩半的宅基地用来建房生存。

至于为什么会给一亩半的宅基地用来建房,其一是因为当时周围的空地确实多,漫山遍野除霖就是地,其二则是没人认为在当时那种征伐不断的大环境下,这些儿地能留得住,包括领他们上户籍的唐里正。

要知道,唐里正最初的心思不过是想招揽这些儿青壮年流民,做两手准备,能一直生活固然好,如果不能,将来他们逃难时,还可以互相之间有个照应,减少独自上路的危险性。

但谁成想,阴差阳错。

接下来的几十年,哪怕当时他们所在的朝廷都被灭了,他们这里都没有再次打起来。

对他们来,就只是单纯的换了个县令,然后换一个朝廷继续交税生活而已。

依托于周围的地势变化,他们早先儿得到的地不仅被留住了,还发展的越来越好,简直就是一波肥的典型案例。

也是运气够好。

而且按照当时朝廷的律法,唐里正按照人口数,还分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旱田和水田,以及周围众多不用的山坡林地,没少分一点。

赵福祥兄弟四人,都是壮年男子,当时在县衙的时候,就直接办理了四个单独户籍出来,倒省了之后过来续办的麻烦。

零零整整的弄完,兄弟四人带出来的银钱也都花了七七八八,余下的银钱,四人均分,便置办房屋和娶媳妇。

上哇村的平地够多,所以,在一人分了一亩半的宅基地之后,他们甚至一人还分到了五亩水田和八亩旱地,山坡林地要多些儿,一人十五亩左右,这是因为山坡林地种不了庄稼,家里平日烧火用的木料都是自自家山坡林地的产出。

至此之后,赵福祥兄弟四人和逃难过来的同族人都安心住在了上哇村的西南角。

而赵福祥则相中了他们院子后面的山包,因为带上山包,他能划到的宅基地面积会多三分。

所以在村里的唐里正带着人过来圈地的时候,赵福祥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最边缘的地方,这么过年下来,赵福祥也奋斗出了如今的这么一片家业。

和他们相对的西北角那边也是逃难过来的人家,不过那些儿人家姓氏杂乱,属于单跑的散户,半道上加入其中的较多,当初的唐里正也是见他们老实,而且,单单留下一拨人也不利于村子稳定,认真思索了一番,唐里正便将那些儿人安排在了西北面。

而村里的东北角则是原来就住在这里的那几户人家的地盘,那里也是整个上哇村土地最富裕肥沃的地方,村里的里正,基本都是从从东北角出来的。

最后的东南角,原本是没人住的,后来因为上哇村发展的越来越好,人口越来越多,有些儿家里兄弟多,分了家的人家便拿出银钱从里正手里买了新的宅基地。

这些儿新买的宅基地便全都分到了东南角,所以住在那里基本都是村里这些年分出去的年轻,姓氏之间杂的很,姓什么都有,也是村里最乱糟糟的地方,李氏并不怎么喜欢那里,平常都不怎么去。

……

太阳照在身后,将李氏的影子被拉的长长的。

李氏心里美的很,每次走在这条宽敞的大道上,她的心里都会隐隐生出一股子自豪。

路上遇到不少拎着水桶,抱着木盆往回走的村妇。

里面大部分都是活鱼,尾巴还会动,时不时的还会从里面撒些儿水出来,地面也会出现深浅不一的痕迹。

李氏忍不住皱眉,脚尖碰到这样的地面,都心的避过去。

眼瞅着就快要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忙了一的老少爷们也都纷纷扛着锄头,离开田地,带着自备的草帽往家赶。

来往的村民们走在路上,见到熟悉的人,还会忍不装两声,上一两句话。

大家伙你一言我一语的嬉笑打闹,配上边西斜的太阳,好一派悠闲的田园风光。

李氏要去村东口的石家去买豆腐,她担心自己去的太晚,豆腐可能买不到,所以她走的格外急。

事实证明,走的急总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

这不,才和一个熟悉的婶子笑呵呵打了个招呼,抬眼就看到一个穿着一身深蓝色土布,单眼皮,吊眼梢,表情刻薄的妇人。

李氏……

还真是倒霉,居然碰到了死对头。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