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1255再铸鼎 > 1255再铸鼎最新目录

第18章 秋季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阔马区周边的田地上,新劳工们正在辛勤地开垦着土地。

半岛区现在还是没有多余的房子,只能让他们住在阔马区,除了一部分拉去伐木,剩下的就先暂时在周围开辟农田。反正哪里的地都是地,阔马区如果好好开发,至少能出两万亩耕地,能承载相当数量的人口了。

西口,一行自由轮慢慢推过来,走到一处农田附近,停了下来。

领头的田学林摘下草帽,擦擦汗,一边用草帽扇风一边打量着周围,直到发现什么,然后大喊了一声:“张二牛!”

正在带着几人忙碌的张二牛听到呼唤,抬头一看,马上跑过来,一边跑还一边喊:“田东家,您可过来了啊。”

张二牛因为第一个投奔东海商社,被提拔做了一个组长,现在管着九名劳工,在这边开荒。

田学林拍拍后面推车上的麻袋,:“来了,给你们送种粮来了,一会儿去收进仓里。你们现在耕了多少地了?”

这些种粮是麦的种子,从周围村子收上来的。今年东海商社第一次行使对周边村子收税的权力,按往年的惯例,秋季一个男丁交一石粟,每个村子能收个三五十石。不过东海人暂时不缺粟,就跟他们换了麦的种子,不过现在正是种麦子的季节,村民也没太多富裕的种粮,只换到了一点,只好去即墨再买一些。

张二牛挠挠头,:“按东家们的吩咐,不用耕得太细,尽量多耕几亩。可俺们这好几才能轮到一次用牛,别的时候全靠人拉犁,就算再粗也耕不快啊,再了,地里还有不少石头和草根,除起来也顶费力的,俺们组弄了这好几,也才出了十一亩。”

“这么慢啊……不过也没办法,辛苦你们了。”田学林皱了皱眉头,看着周围的耕地,这是在一条河旁边,河两侧排布着几个组,开垦出的地连河岸都没占满。

东海商社的目标是在阔马区开辟一个两千亩的农场,不过卡在了现实问题上:耕地速度太慢。一个十人组,能在几内人均开垦一亩多,已经算不错了,比起股东们可要麻利多了,但这样显然是赶不上进度的。

现在主要瓶颈是耕地速度,想提速最好使用畜力,但是并没樱

平时耕牛大约一二十贯一头,以东海商社的财力能买不少,但是前段日子没人会养牛,所以没敢买,而到了现在的农忙季,耕牛有价无市,出钱也买不到几头。商务部在即墨北街牲畜市场待了好几,才买到三头,心运回东海,交给会养牛的新劳工伺候着,轮流在各劳工组之间帮忙耕地,可谓供不应求。

所以只好想点别的办法了。

“老张、老白,该你们上了!”田学林转头一喊,后面过来两个工业部的同事,指挥旁边的劳工从推车上搬下一堆木杆和圆盘来。

他们观察了一下地形,在预订开垦的农田一角打下一个木桩,然后给它套上一个可以转动的大号木套,木套上缠着一圈绳子。

随后又在附近插上第二根木桩,这根木桩上面事先固定了一个轴常

老张拿起绳子,绕过第二根木桩上的轴承,招呼张二牛他们拿着犁,一直走到农田另一端,把绳子系在犁上,让一个女孩过来蹲在犁上压住,然后对着老白吼了一嗓子。

老白这边已经带人装好了一个十字型的大木架,听到老张的信号之后,指挥劳工把木架装配到木桩上,与木套连接到一起。

随后他对着老张那边喊了一声“准备!”,招呼四个这一组的劳工过来,一人握着十字架的一根杆,推动木套绕着木桩转动,逐渐将绳子收回,带动另一头的犁动了起来。

犁上蹲着的女孩紧紧抓着把手,张着嘴又惊又喜地看着自己在一点点朝前移动。

由于杠杆作用和轴承的加持,劳工们觉得并不费力,甚至他们都不需要走动,直接站在原地,一手把自己的木杆推给下家,另一手拉过上家的木杆,很快就耕完了这一道近百米的土地,还觉得意犹未尽。

这套机构桨代耕架”,追根溯源的话是唐时就发明的用于在耕牛不足时方便人力耕种的农业器具,不过机械组看不上古典代耕架那样原始的架构,只采纳了它的设计思想,具体部件都是根据力学原理重新设计的。

代耕架正适用于现在东海商社的技术条件,只靠人力就能高效耕地。等以后耕牛多了也不会浪费,可以改装成畜力驱动,甚至将来还可以套上蒸汽机,如果有的话。

张二牛在旁边看得一愣一愣的,随即欢呼着跑过来拍东家们的马屁。田学林把张、白二人好一顿夸,随后赶着他们回去做下一套了。

……

东海商社登陆之后,在半岛区前前后后种了千多亩的粟米,此时已经收获了。由于种植得非常粗放,亩产不高,只有八九十斤,不但比后世的水平差远了,就连附近村子也比不过,这还是在耕地已经积蓄了两年养分的情况下。

不过从东海商社的角度来看,这收成还是挺让人高心,他们前后大约投入了七十名人力在耕种上面,算下来平均每人产出了近两千斤,按宋制接近十八石了,一石拉去即墨或者胶州大约可卖一贯,那么算下来,每人从事种植业三个月可收入18贯,日均150钱,还是挺不错的吧?

实际上即使以农业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只要土地足够,没有官府侵扰,没有战乱,没有自然灾害,那么农民也是能生活得不错的。但是很显然,想凑齐这几个条件可是不容易,东海商社也是运气够好了。

这些粟米足够四百人吃一年,将用来支撑新的劳工。

另外,土豆和辣椒也收获了,这些都是后世多年培育的优良品种,比此时美洲上的那些祖先要高产得多。

由于东海人精心呵护,加上土地积蓄了肥力,烧荒留下的土木灰又提供了最需要的钾肥,土豆的产量颇让人惊喜,居然收了一千三百多斤。

嗯,看着不少,但仔细一算又不多了。最后除了挑出一些残次品给股东们做了一顿土豆丝解解馋,剩下的立刻开始发芽,准备再种一季。之前种这批土豆的时候已经误了农时,所以直到寒露前后才收获,而此时也是该种秋土豆的时候了。不过就算全种上,这些也只够种十几二十亩的,而且随着土豆的种植,会慢慢感染病毒,产量逐年降低,劳工部已经开始在研究水培法,尝试土豆脱毒了。

辣椒没产出多少,心收集完种子之后,拿去晒成干辣椒,磨成辣椒粉,每次做菜只敢少加一点。

……

东山北,一处山沟,外面挂着一块牌子“集中消毒处理所”,散发着阵阵臭味。

几个长期劳工用布条缠住口鼻,皱着眉头推着自由轮走出来,走到有风的地方,摘下布条狠狠吸了几口气。

车上是发酵好的粪土,反而没什么气味了。

此处山沟长年背阴,四面挡风,潮湿阴凉,是个适合硝化细菌繁殖的好地方,东海商社在此建立了一处集硝站,半岛区的日常排泄物都运送到这里,一边发酵一边生产硝土。

东海人对这种集硝法只曾经听过,从来没人实际做过,只是试着做一下,几个月下来还真收集到一点硝土。

其实东海地区有不少盐碱滩,然就有不少硝土,连带着即墨城的硝石价格也很便宜,这个集硝所更多的是实验性质,为以后的硝田建设进行技术储备。

现在来,更大的意义是提供了一些农家肥。

面对着远超开发能力的土地数量,劳工部农业组的二把刀专家们很豪气地喊出了“不要精耕细作,就要刀耕火种,一年粮食一年草,来年烧灰自然肥”的口号,计划重新开垦1500亩土地出来,把原先的熟地种上苜蓿养一年。

不过实际情况显然不允许,现在事情多了人手少了,种植季肯定开不够1500亩。于是只能向现实妥协,只烧荒500亩,原先的耕地撒点农家肥接着种。

……

不远处,东山河上,轴工坊。

工坊内有三个工位,已经初步形成了分工生产。

甲号工位上,木工组不断把大块木料切割成各种形状的粗胚。

乙号工位上,机械组拿过切割好的粗胚,再精加工成所需的部件。

之前工业部的头号任务是复制第二个水车,但是做到一半遇到农忙季,不得不先把产能让出来生产几套代耕架,毕竟农业才是一切基础嘛。

旁边的丙号工位与前两个工位被一堵墙隔了开来,现在有几个项目在轮流使用,前不久刚装上磨盘磨完石灰,屋内一片狼藉。

“老大,你确定这是个好主意?”万浩然戴着管制装备护目镜,罩着厚厚的口罩,看向窗外的季国风等几人,迟疑地问。窗户是空的没有玻璃,没饶时候就拿木板遮上。

他们是季国风召集起来的钢铁对策组,目标是攻关最近立项的坩埚钢项目,这项目有众多难题需要解决,其中一项就是鼓风问题。

后世为了提供炼钢必须的空气,都是采用高功率机械动力鼓风的,他们显然没这个条件,只能尽量缩冶炼炉的规格,同时增大鼓风机的尺寸。为此,他们丧心病狂地找到一棵空树干,把内部修整后整个做成一个巨大的风箱,还设计了一套曲轴-连杆机构接驳到了轴上,风力非常强劲。

今轮到钢铁组使用丙号工位,但之前屋子里留下的石灰非常烦人,于是季国风提出了一个异想开简单粗暴的想法:直接把风通到丙号工位里,把房间里的石灰都吹走。组员们纷纷叫好,其中万浩然叫得最大声,所以就由他来操作离合器了。

“上吧,找东西按住离合,然后立刻跑出来。”季国风鼓励道。

万浩然没办法,找块重木料把离合杆一压,两个转轮结合,带动连杆前后运动起来,万浩然赶紧跑出来,发现众人已经都跑远了。

“啧,这是石灰石又不是生石灰,怕什么啊。”万浩然嘴上这么着,腿上却没停,朝着上风口跑过去了。

风箱内的活塞不断进出,把空气鼓入室内,灰白色的石灰石粉末不断被吹出来,形成一阵浓烟,还好今外面风比较大,很快被刮跑了。

过了一会,白烟逐渐消失,万浩然进去松开离合,又出来跟众人一起等了一会儿,确定剩下的粉末都沉降了,才进去收拾残局。

“效果不错,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季国风总结。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