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醉三国 > 醉三国最新目录

第二十一章 论军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尝闻:‘倾巢之下,无有完卵’。如今汉室余威犹在,是以各方势力只在暗中图谋,静待时机。一旦王朝崩塌,昔日寄生大汉羽翼下的门阀士族或求自保,或为扩张,天下必将烽烟四起。我上蔡小城如无深沟高垒,精兵强将,如何求存?

故而小侄认为我府必须培养一支劲旅,农忙时回归田里劳作,农闲时招致军营操练。如此一来,两不相误,不知叔父意下如何?”

事实上凌羽所说的方法,其实是根据后世的“府兵制”稍加变化得来的。这种农忙时还耕于田,农闲时行军操练,战时出征的兵役制度很适合上蔡地少人稀的局面。

对于甄逸来说,这个时代虽有军队开荒屯田的情况,但毕竟只是开完荒就不管了,剩下的农事交由百姓处理,跟凌羽口中的兵役制度着实有着本质的不同。仔细一想,又觉得可行性非常之高,不得不深深叹服凌羽的才智高绝。

“贤侄思虑之周详,老夫佩服!兵役之事尽管放心,老夫说过,膝下三子皆为商贾,家财丰厚。若按贤侄的方法,招募数千骑兵,老夫一家还是养得起的。何况还有四个女儿均已成家,亲家之间素有来往,其中不乏有钱有势者。故而军资一事,暂无忧虑!”甄逸爽快至极,凌羽都有些受宠若惊。

“此事也不急于一时,若能请的子龙前来统兵,方才最是合适。”

“贤侄何故对那赵云推崇备至?”甄逸始终有些不解,当初识得赵子龙,不过是因他家穷志不穷,孝顺而又好学。就算近几年有些能力,也不至于如此重视啊。

凌羽心中“咯噔”一颤,不小心说漏嘴了,心想当然不能告诉你,他可是常胜将军。只好胡诌道:“只因往返两趟经过常山,于茶寮、酒肆中数次听闻子龙之名,皆云此人文武双全,颇有大将之风。又称他骑术精湛,枪法如神,是以小侄一直记挂在心。”

“原来如此,能得贤侄如此称道,想必他亦有高才。贤侄放心,老夫已潜千里神驹送出书信,不日可送达吾儿甄豫手中,信中已嘱托他务必尽快处理此事。若那赵云愿意前来,定能于半月之内抵达。”甄逸听他解释,少了几分疑虑。

凌羽也对甄逸的言出必行颇有好感,继续道:“有劳叔父!不过眼下根基不牢,乱世未起,倒不急着大规模募兵。但有两支特殊队伍却要尽早建立,加以训练。

一支乃精锐骑兵部队,须精挑细选身强体壮者,年龄介于20到30之间,有过战争经历的最佳。人不要多,500即可。这支队伍要加以高强度的体能锤炼,授以弓马技战术。此500人可称作精骑营,若教练得法,初期凭其强悍的冲击力、灵活的机动性,可保我上蔡境内无匪寇滋扰之虞。”

关于精骑营的部署,凌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秦汉时期,战争多以骑兵为主,一支强大的骑兵足以横扫千军。故而如果拥有一支比别人强悍的精骑营,对于将来的安危也多一份保障。

只不过目前并不适合大量屯兵,一来汉家江山犹在,一个县城大规模募兵必然引人注目,很容易使有心之人抓住把柄,若引起朝廷的警觉,必陷为难;二来虽然甄家有大量的资财,可以短期供养一支部队。但从长远来看,如无根基,盲目扩军,庞大的开资无疑会让甄家自缚双脚,寸步难行。

凌羽不是那种热血上脑就不顾一切的狂人,他喜欢稳扎稳打,在最合适的时机做最应该做的事,所以他认为目前招募500精骑是最有价值的。

首先,这个数字在郡县募兵讨贼的正常范围内,而且给人一种是在应付了事的感觉,不会被人注意,这样才能在初期实力薄弱之时免却不少麻烦。

其次,兵在精而不在多,未来的5年内还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正规军冲突,多是些装备简陋,未经训练的贼兵骚扰。凌羽的首要任务是保证甄家上下的安全,500精骑足以在上蔡范围内轻松应付任何危机。刘备三兄弟年初引500骑兵对抗黄巾5万之众,打破贼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三,这种规模的精锐,不尽便于训练,所需开支又能让甄逸轻松承担,不会有多大的压力。

详细说明后,甄逸也认为凌羽考虑的极有道理。当下就同意先发榜募集乡勇,等有足够人数报名,再从中挑严适的组成精骑营。此事一定下来,甄逸追问第二支队伍乃是何种特殊部队。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